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炯鸣  吴银生  王锋  李峰  王勇 《中国骨伤》2021,34(9):794-800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入路使用微创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跗骨窦入路治疗的4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创锁定钢板组和解剖型锁定钢板组,每组24例。微创锁定钢板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27~46(38.70±5.58)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8例,Ⅲ型6例。解剖型锁定钢板组,男17例,女7例;年龄26~46(37.10±6.44)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ague scale,VAS),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和高度变化情况,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4.10±1.94)个月。48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6(10.60±2.25)周。微创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VAS评分、并发症分别为(69.50±7.51) min、(2.80±1.07)分、2例,解剖型锁定钢板组分别为(77.50±7.15) min、(3.80±1.09)分、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经跗骨窦入路使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可以达到与解剖型锁定钢板相似的牢靠固定及功能恢复,其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早期疼痛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
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下肢骨折常见的类型。由于这类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骨折粉碎、全身情况不良等特点,临床治疗面临挑战。随着对该类骨折认识的深入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更多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得到应用。笔者对近年该类骨折手术入路、固定方式选择、假体置换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克氏针、钢板螺钉、Herbert空心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探讨空心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15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中采用克氏针治疗58例,钢板螺钉治疗62例,Herbert空心钉治疗30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50例均获随访,时间6~21(17.3±4.2)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Herbert空心钉组、克氏针组均较钢板螺钉组短或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Herbert空心钉组短于钢板螺钉组和克氏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Herbert空心钉组与钢板螺钉组均高于克氏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Herbert空心钉组明显少于克氏针组和钢板螺钉组。结论 Herbert空心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损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用于横行或短斜形锁骨中段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的不同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疼痛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38例(165椎)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每组46例, 均采用PKP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钙剂配合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 加用鲑鱼降钙素肌注治疗;综合组在治疗组方案基础上, 督促患者渐进性腰背肌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前, 术后3 d、2周, 1、6、12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BMD检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其中对照组38例(45椎)、治疗组36例(44椎)、综合组40例(49椎)获得完整随访, 各组患者的随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 各组术后不同时期的VAS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和综合组在术后3 d 、2周、1个月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而各组间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12个月,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综合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综合组的ODI评分呈持续下降(P<0.01);术后12个月, 各组患者的BMD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P<0.01),其中综合组的BMD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结论:PKP是治疗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术后系统使用降钙素联合钙剂、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提高PKP术后的短期疗效, 而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能提高PKP的长期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的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探究补肾活血颗粒防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补肾活血组和生理盐水组, 每组10只, 分别给予补肾活血溶液和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周, 按照药物含药血清制备方法得到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和生理盐水含药血清。采用体外分离乳鼠颅骨按照酶消法培养细胞, 通过瑞氏-姬姆萨(R-J)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进行成骨细胞的鉴定, 鉴定成功后取第3代成骨细胞分为生理盐水含药血清组、正常培养基组及补肾活血含药血清组, 加入含15%相应的含药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后检测成骨细胞的ALP含量及增殖率, 观察各组的矿化结节的情况, 采用RT-PCR检测β-catenin、Runx2、Osx 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经过瑞氏-姬姆萨染色显示胞浆有蓝色颗粒, 细胞核呈紫褐色, 有的可见1~3个核仁, 呈现传代后的成骨细胞的形态, 且ALP染色可见胞浆内含紫红色颗粒, 表明培养的细胞是成骨细胞。补肾活血含药血清组细胞的ALP含量为(6.272±0.131)金氏单位/100 ml, 增殖率为(0.81±0.172)%,与生理盐水含药血清组比较能够明显增强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活性(P<0.01);补肾活血含药血清组细胞经过茜素红染色可见4个不同大小的橘红色结节, 最大1.0 cm×1.0 cm,能够明显的促进成骨细胞的矿化功能;RT-PCR检测发现β-catenin、Runx2及Osx mRNA表达量分别为(1.782±0.944)、(1.935±0.994)、(1.610±0.81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明显的提高(P<0.01),但与正常培养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含药血清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及矿化功能, 并且推测激活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补肾活血颗粒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与肌肉的相关性,探讨骨肌系统的整体统一性,指导临床对于骨肌系统的重视。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随访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骨质疏松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年龄65-89岁,平均(74.42±5.87)岁,女36例,年龄60-85岁,平均(71.89±6.14)岁,记录一般资料后均采用DXA进行全身扫描,记录骨骼的骨密度T值(BMD)、骨矿含量(BMC)和肌肉的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SMI),进行握力、简易步数及Hendrich II跌倒量表评估测定,采用BMD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及RSMI判断肌肉肌量情况,分析所有患者的骨骼、肌肉与性别的相关性,比较骨骼、肌肉的相关指标与年龄、Hendrich II跌倒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并对骨骼的BMD、BMC与肌肉的RSMI、握力、简易步数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RSMI判断肌量发现肌肉减少占50%,其中男性的肌肉减少发生率占所有男性患者的66.67%,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男性骨骼的BMC和肌肉的RSMI、握力及简易步数评分均高于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与女性的骨质疏松程度BMD及跌倒风险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骨骼的BMD、BMC和肌肉的RSMI、握力、简易步数评分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799、-0.405、-0.323、-0.248、-0.389,P<0.01),并且还与Hendrich II跌倒评分亦均呈负相关(r=-0.633、-0.744、-0.481、-0.403、-0.408,P<0.01),而年龄与Hendrich II跌倒评分呈正相关(r=0.672,P<0.01);所有患者肌肉的RSMI、握力、简易步数评分与骨骼的BMD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434、0.403、0.355,P<0.01),还与骨骼的BMC亦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652、0.579、0.494,P<0.01)。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多伴有肌肉减少,男性发生率高,女性的骨肌系统弱于男性,但骨质疏松程度与跌倒风险无性别差异,并且骨骼与肌肉具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骨质疏松越严重,肌肉肌量越少、肌力越小、功能越差,越容易跌倒,临床应该注意将骨肌系统进行协同性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基于3D打印技术的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微创手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3D打印微创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的40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不同以及是否采用3D打印技术将40例患者分为3D打印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3D打印微创手术组(A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9~57 (37.2±9.3)岁;骨折Robinson分型,2A2型4例,2B1型9例,2B2型7例。常规手术组(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7~54(35.1±9.5)岁;骨折Robinson分型,2A2型5例,2B1型8例,2B2型7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采用DASH评分及Constant评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5.1±2.0)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A组愈合时间12~18(14.3±1.7)个月,B组11~18(14.4±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创口长度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DASH评分及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并发症1例,B组出现并发症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3D打印的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微创治疗可以有效解决微创手术中的一些难点,达到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相似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同时切口更美观,手术时间更短,手术相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对髓内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指导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方法:采用成人尸体同侧股骨标本12具,均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AO 分型A1型骨折,随机分为外侧壁完整PFNA组、外侧壁完整PF-LCP组、外侧壁破损PFNA组、外侧壁破损PF-LCP组,每组3具,4组股骨标本采用万能材料测试机进行压缩载荷实验,观察股骨标本的最大载荷力,并用游标卡尺测量骨折断端的压缩前后的间隔位移及骨折远、近端沿粗隆间的滑动位移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最大载荷力大于外侧壁完整PF-LCP组,并且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最大载荷力也大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前4组股骨标本的骨折端间隔距离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后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与外侧壁完整PF-LCP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均小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强的载荷力,股骨外侧壁完整时髓内与髓外固定均有较强的稳固性,但股骨外侧壁破损时髓内固定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可见髓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9.
锁骨是上肢带的组成部分,架于胸骨柄和肩峰之间,呈S型。锁骨所处位置为皮下,受到外力容易发生骨折,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1]。锁骨骨折患者多表现为局部肿胀、皮下淤血、畸形,压痛感强烈,由于锁骨处于皮下表浅位置,用手可触摸到骨折断端[2]。传统治疗锁骨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和外固定,使用“8”字石膏绷带维持锁骨对位。该方法适用于无移位锁骨骨折,而且复位后影响美观,治疗过程中患者疼痛程度重,骨折愈合时间长,并发症多[3]。对锁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好,愈合后骨折部位不影响美观,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的报道目前较为少见,本研究选取94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旨在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9例,获得随访81例.甩肩疗法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62~84岁,平均(67.11±6.1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7例,3部分骨11例.手术内固定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60~80岁,平均(66.47±5.4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9例,3部分骨1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8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8.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甩肩组VAS评分(3.11±0.95)与手术内固定组(3.88±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5).甩肩疗法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79.53±3.73)与手术内固定组(77.98±4.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8,P>0.05);甩肩疗法组并发症发生率18.4%(7/38)与手术内固定组39.5%(17/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3,P<0.05).结论:甩肩疗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费用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而手术内固定疗效好,但手术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